栏目列表
刘忠杰教学随笔2
关于新授课《中和反应》核心问题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忠杰

关于新授课《中和反应》核心问题的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来看,中和反应的位置,是在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之后。从中和反应的定义来看,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这就意味着,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在研究酸和碱的反应。因而,对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可以制定为酸和碱混合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

从化学变化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核心问题又能继续分为三个问题,即中和反应的过程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中和反应的过程中物质是如何变化的;中和反应的过程微观状态微粒是如何变化的。

能量变化是简单问题,物质变化是中等难度问题,而微粒变化则是较为困难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这三个问题,采用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与学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验的设计方案为:在盛有10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向上述溶液中插入一支温度计后,再逐滴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现象。当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即可停止滴加稀盐酸。针对实验方案设计了四个问题:实验中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中和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若向步骤所得溶液再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什么现象?溶液中溶质又会有哪些?

对于能量变化的简单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温度计示数的上升轻而易举的判断出中和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物质变化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列表分析,以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为例,在滴加稀盐酸之前,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而当滴了一部分稀盐酸后,溶液中既存在氢氧化钠又存在反应的产物氯化钠;当酚酞试液变为无色的时候,此时默认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因而溶液中的溶质就只有氯化钠了。在判断物质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怎么样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物质产生于消失,最后根据实验结论知晓中和反应的过程中酸和碱两种物质都消失了,生成了一种盐。

之所以将中和反应中的微粒变化分类到较为困难的问题,实质上是因为学生在这个时候只有极少一部分形成了较为严谨的物质结构认知。此时,需要向学生阐明,在溶液中氢氧化钠是以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式存在的;稀盐酸中关于氯化氢存在的微粒则是氢离子和氯离子;反应后的溶液,存在的是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然后,结合相关图示的方法,由学生分析得出,在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由此,引导学生根据酸和碱的概念,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构成了中和反应的核心问题,其本质上是要解决学生对酸和碱反应的宏观认知与微观认知,旨在建立学生科学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的思维能力,进而上升到理论总结的化学学科观念与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