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课外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发布时间:2009-12-03   点击:   来源:   作者:周秋萍

 

在课外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周秋萍
初中生正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转折时期,他们渴望获得广博的知识,以使自己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而这种知识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赵丽宏先生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更是认为一个人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修养”,更能“丰富情感”。他们的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中学阶段阅读总量要求达到了200多万字。
但目前的农村中学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是令人忧虑的。在农村,课外阅读根本得不到保证。一是书籍得不到保证;二是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指导得不到保证;四是有些家长空下来不是看电视,就是搓麻将,从来不知看书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形成阅读的习惯。我曾对刚进初一一个班的新生做过关于阅读量的调查,发现全班47位同学只有十三位看过一些文学作品,而其他的同学最多只是知道一个作品的名字或内容大概,当然这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或是听同学、老师说的。后来打听了一下,其他班也有差不多的状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确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青少年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为养成自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那怎样才能既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觉得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尽力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氛围。
一、多教阅读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可充分根据需要教给学生以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这精读和略读之法就相当于当代著名散文家秦牧主张的牛嚼鲸吞之法。
什么叫“牛嚼”呢?老牛白日吃草后,到深夜便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因此我对刚上初一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读课文时对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的地方、理解肤浅的地方和思维困惑的地方等及时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做好相应的批注。如学习巴金的《繁星》一文时,学生在读第一遍时,我便要求学生边读边做批注,要用波浪线划出佳句,用横线划出认为重要的句子,用问号表示不太明白的地方(字、词、句皆可),并在空隙处或写感受,或写疑问。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虾随着海水流入口中,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那些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我们只能要求学生泛读,学习鲸的吃法,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再进行精读便可。
 “牛嚼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课堂中多引入课外的文学作品。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意多涉及课外的文学作品。
教师可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可设置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冰心诗四首》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冰心创建的“冰心体”这方面设置悬念,让学生阅读诗集《繁星春水》。学生在浏览《繁星春水》的过程中,对“冰心体”的特点有了较为浅显的认识,有的同学还摘抄了自己喜欢的小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家冰心作品的理解。
教师亦可尽量设计一些像“拓展性阅读”这样的开放性环节,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如在学习“民俗风情”这一主题单元时,可以把本地作家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关于叙述本地民俗风情的段落章节印在讲义中,让学生在阅读地过程中既能深入地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又加大了阅读量。而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很多的乐趣,他们对文章中出现的本地方言煞是感兴趣。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是否可以借鉴《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些难度大的题目,然后利用微机阅览室让学生尽情寻找资料,从而扩大阅读量。
三、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师在自身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在黑板报上写推荐理由,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因为学生的性格和喜好是有多样性的,这决定了教师推荐的作品涉及面要广泛一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语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少年天子》、《生死抉择》(获得茅盾文学奖)、《昆虫记》《跟着丹·布朗去旅行》等都可以成为推荐的作品。
四、多组织活动。                                                                      
除了日常教学,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搞一些促进阅读的活动。
如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
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如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多办几期小报,让学生把近阶段的收获集中展现在小报上,然后评比出优秀小报挂在教室里展览。
也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让学生现场说自己的阅读成果,或让同学来一个答记者问……
利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五、多与家长联系,寻求家长的配合,营造读书氛围。
在农村,许多家长对子女的阅读既不横加涉,也没有表现出大力支持,大多数家长只是抱一个不是很积极的态度。也许因为今年为推动新教材与新教学大纲的原因,大多数的家长仅仅知道有课外必读书目这件事,而且大多是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了,子女并没有与家长交流过。并且大多知道些大概内容,能数出十种书以上的家长屈指可数,而能悉数明确学生书目的家长就更少了。这种现状让我想到了自豪宣布“我的事业是父亲”的蔡笑晚。每天等到夜幕降临后,他们一家人便会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这种家庭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真是太有帮助了。所以教师应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可利用家长会、家长报、告家长书的形式让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有尽可能多的了解,我相信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很多家长一定会尽心尽力的。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对于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坚持才能胜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