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开放型语文课堂的构建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发布时间:2010-03-27   点击:   来源:   作者:丁芸波

 

在开放型语文课堂的构建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丁芸波
[摘要]: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问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拟在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探究高效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和创新精神。本文就营造开放型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动态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开放和开放型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作了一些探索,以此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和实现。
[关键词]:开放型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状况一直被社会关注,并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归究产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怪圈”的原因,除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影响、教育理论滞后的原因外,还与教育观念陈旧、语文教学环境封闭关系极大。由于受陈旧教育观念的支配,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把语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等同起来,以教科书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割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跛脚,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搭建开放性探究平台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型”课堂教学的目标
“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的结合,它将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习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种领域。“开放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就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活泼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交往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畏风险的坚强意志,这也就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转变观念,营造“开放型”课堂教学的氛围
1、转变教育观念
勇于创新,首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而课堂教学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开放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要开放,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此教师应树立以下基本信念:①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②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③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④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教育的主体,从一切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往往是正确答案的化身和代表,甚至就是真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纪律,追求精确,课堂教学设计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教案“程序化”进行的。而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要求课堂是开放型的。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出一个“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当然,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实话实说,消除学生的思维顾虑,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及探索行为,鼓励学生敢于独立发表意见和想法,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评精神。教师对那些爱提问、爱说实话、好“别出心裁”、喜“标新立异”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否则,学生就会慢慢“学乖”,变得小心翼翼,不寒而栗爱独立思考,使创新思维受到抑制。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民主、和谐是推进师生交流的前提,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土壤。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不断地进行“培土、浇水、施肥”,使创新教育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省市考查的内容,其试题立足于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利用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的题型审查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型。要求①从提供的问题中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②能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平时积累的资料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自我发表、发挥的机会。
三、建立动态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开放
    建立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课堂教学开放:
    1、教学应向学生开放
    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识构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惟一传授的。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内容,而是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及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
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过分讲究一些教学程序环节,如对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板书、提问的设计等,一切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要向学生开放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形式必须向学生的实际需要开放,向教学的实际开放。如教学计划的适时调整、师生角色的不断互换、活动内容的多样选择等等,对语文教学来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习、阅读中学习,在习作、议论、练习中学习。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说明文教学一向比较枯燥,如光靠教师一味地讲授往往会索然无味,不妨采用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园林,徜徉在优美的园林中,学生亲生感悟到园林的美后再去读课文,必然对园林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网查阅苏州园林的特点及有关历史典故,并走进家乡的园林了解当地园林的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评议、比较。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由接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开放,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体性教学开放,由知识教学向课程教学开放。
    2、教学内容开放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各种文体,因此文体不同,其特点也不一样,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教学,一般来说,说明文枯燥单调,记叙文生动、易吸引人,议论文逻辑性、说理性强,因而老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前提条件下,敢于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学习了解深刻的略讲。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向学生的经验开放,以适应开放型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议论文内容没有小说那么多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果按照传统的问答式教学,课堂教学必然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味道必会全然不同。例如《成功》一文,可叫学生叙说自己学习生活中得与失,苦与乐,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讲述名人获得成功的实例,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成功的原因,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便于了解课文主题。
    3、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
    课堂教学系统中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这五个动态的子系统。在这几个要素中其他要素相对稳定,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可变的灵活多样的,其中开放型课堂教学方法是决定能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开放型语文应采取以“问题”为核心,以“讨论”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策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努力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发现动机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日常会话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都市精灵》一文主要写由于人为的原因使都市里的许多动物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与动物不能和谐相处。我在教学时充分渗透了德育目标,通过自然界物种迅速灭绝的进程一些资料来阐述自然界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同时请学生就“人与自然”为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不仅了解了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物种灭绝的严重性,同时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自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习<今天不封阳台>时,可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封阳台的优点与缺点,结合课文,组织一个小规模的辩论赛,通过正方与反方的激烈辩论,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自然就明确了课文的主题。
4、学习方式的开放
  新课程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教材删掉了大量的例题,增加了课堂实践,探究式的题目,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发展由单方面的发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四、开放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开放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开放型教学系统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保证开放式教学能全面顺利地实施,但“开放”不是盲目中放任自由,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收与放的关系
“放”就是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收”就是要把学生自由自主引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放”与“收”同等重要,没有“放”就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收”就会扰乱学科的教学计划,违背教学规律。
2、新与旧的关系
    开放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对封闭性的应试教育而言,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切要素的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否定中有肯定,在肯定中有否定,是继承志创新的统一。现代开放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运用方式、方法与目的要求不同而已,开放型教学手段强调的是现代与传统之间和互融互补,而不是对过去和绝对抛弃。
    3、导与学的关系
    在开放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同时扮演双重角度,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多边互动的过程,导中的,学中有导,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任务不定期同,因此二者也有区别。教师“导”的主要功能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交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创新的主人。
    开放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在于:①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自主的权利,具有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②多边互动的学习和指导模式,也为师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创新的良好环境,学生既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自学中发现新知,也可以在互助互学过程中释疑解难,还可以在唇枪舌战的争辩中各抒其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每一节课上。采用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能树立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迫使教师本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为学生开放型课堂》    李淑清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年04期
2、《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孙宏安 2007年10月
3、《浅谈开放型课堂的构建》马银正 2005年4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