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绿意葱茏,2025年4月29日,天宁区李志伟“智慧教育”教师发展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在郑陆实验小学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小学美术组与综合组教师及蒋晓良副校长全程参与,共同探索数字技术与美育课堂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是丁莉老师执教六年级美术《美丽的园林——花窗》,丁老师依托豆包数字化平台,创新重构美育路径。课程伊始,学生手持“花窗探秘单”开启自主学习之旅,在豆包丰富的资源库中,深度解锁花窗的实用功能、三大类型及其蕴含的美学价值。随后,课堂借助数字化技术转入虚拟园林空间,学生们一同在精美的园林图片中,探寻花窗造型美、图案美与寓意美,系统学习花窗图案的设计方法。在设计实践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灵活选取豆包平台内的纹样,巧妙融合框景、透景等经典园林技法,运用所学设计方法,创作出众多构思精巧、别具匠心的精美花窗作品。
第二节课是王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美术课《我设计的动漫形象》。王老师借助 AI 生成哪吒视频,灵动的哪吒化身小老师,带领学生开启闯关之旅。四关挑战中,哪吒分别展示特色动漫角色,生动诠释 “拟人法”“夸张法”“变形法”“添加法” 。赋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人类特征的拟人,夸张比例造型的视觉冲击,变形重组的新奇,添加元素的丰富,让学生快速掌握设计技巧。轻松氛围下,学生们大胆创作,设计出的动漫形象个性十足,尽显美术课堂创新活力。
科研赋能
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局前街小学郭厚甫老师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论文写作指导。郭老师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结构搭建、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讲解了论文写作的要点与方法。教研论文形式规范涵盖标题、署名、摘要等 7 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严格要求。如标题需亮眼,兼具概括性、正规性、简洁性等;正文结构应完整对称,合理运用序号规范文章层次。在内容标准方面,强调选题要关注热点、遵循求新求小求实原则,立意需明确集中且境界高远,同时重视材料的收集与处理,依据材料类型合理分析运用,简短的指导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指导,切实解决了教师在论文写作中的痛点问题。
评课研讨
在评课交流环节,两位执教老师丁莉老师和王蕾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与宝贵经验,随后,工作室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现场对两节课做了点评,并与两位上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东青实验学校李彦霖:丁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园林—花窗》亮点纷呈。课程紧扣花窗外形、纹样、取景三环节,以任务驱动融合AI大数据搜索,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作业设计别出心裁,通过剪贴窗框、照片取景、胶片画纹样的形式,既降低难度又增添趣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花窗之美。王老师的《我设计的动漫形象》以哪吒闯关为情境主线,寓教于乐。课堂将设计基本形、描绘细节、添加动作场景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闯关游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创作。两堂课均以生为本,前者重文化浸润与技术融合,后者强情境激趣与梯度教学,尽显教学智慧与创新活力。
郑陆实验小学朱竹青:王蕾老师的课堂以经典动漫形象哪吒导入,迅速点燃课堂氛围。教学中,借助智慧中小学平台的优质视频资源,直观呈现动漫人物特征,以闯关形式拆解教学内容,将找出原型、拟人手法等设计要素融入趣味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深度理解创作要点。最后的创作与分享环节,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空间,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反思与提升。
三河口小学郭鸿星:丁老师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切入点,融合自然美与人文美,以花窗为载体,借助“探秘花窗任务单”及“豆包”智能软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花窗的作用、类型等,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丁老师巧妙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花窗的类型、造型、纹样等,提升形式美感的分析能力。最后自由创作花窗环节形式新颖,丁老师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激发创造力。
东青实验学校姚娟:丁老师的美术课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教学,展现其创新特色,教师巧用平板豆包智能搜索功能,指导学生搜索园林的各项信息,精选经典园林花窗实景图,引导学生观察花窗的构成规律,通过“解构-重组”思维训练,将传统纹样转化为设计语言。王老师的美术课以最近热门人物哪吒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设计动漫人物的注意事项和步骤,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动漫人物,课堂预留充足手绘时间,鼓励个性化表达,实现技能提升与审美启蒙的双重目标。
凝练共识
活动总结环节,工作室主持人李志伟主任从“技术赋能”“素养导向”“教研共生”三个维度进行专业引领。他指出,丁莉老师的课例展现了“数字资源活化传统文化”的创新范式,通过“探秘单”将自主学习与平台资源深度整合;王蕾老师的课堂则体现了“AI 情境激发创意潜能”的实践路径,闯关任务设计符合低龄学生认知特点。针对课堂细节,他建议进一步优化技术融入的适切性。
蒋晓良副校长在总结中高度评价本次活动,指出两堂课突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时空限制:丁莉老师的“虚拟园林漫游”实现了地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王蕾老师的 “AI 角色互动” 构建了沉浸式学习场景,均彰显了“美术 +”的跨学科融合特色。他强调,工作室应继续深耕“智慧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在数字资源、课堂交互、多元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度实践。
此次活动不仅呈现了数字技术赋能美育课堂的多元样态,更搭建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双向赋能的成长平台。随着“AI+教育”生态的持续构建,工作室将持续深耕智慧教育在美育领域的实践沃土,不断探索前沿教学模式,为培育兼具审美情怀与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郑陆实验小学供稿 撰稿:王蕾 摄影:蒋梦兰 审核:李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