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初级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讨论记录
教研组名称 |
数学教研组 | ||
参加对象 |
刘玉峰 狄雷放 薛东升 张进云 吴祥妹 吴娟芬 吴焕坤 白维岳 高佳萍 王国良 唐红艳 | ||
讨论时间 |
2005年5月13日星期五 |
记录人 |
高佳萍 |
讨论主题 |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 ||
讨论内容: 一﹑主持人:对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阐述为何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原因?因此数学教研组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介绍了教学经验丰富的刘玉峰老师,由他来上这堂课,在刘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其他成员的热情配合下开展了富有意义的活动.下面由刘玉峰老师谈谈这节课的设计及其反思,其他成员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刘玉峰老师进行说课. 三﹑教研组其他成员谈谈感受: 张进云:具体谈两个方面(1)这节课好的地方A:学习组织形式好;B:J教学内容选的好;C:这节课的过程和环节安排的好;D:教学的效果好; (2)整个课堂的支撑点A: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学习;B:收集材料;C:解释;D:评价; 唐红艳:谈谈“刘老师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这一方面。 狄雷放:这堂课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性学习”,选的内容符合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为载体。利用不同的工具寻找不同的方法,从过程来看,给予学生很多的时间自己去探索。刘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当的角色比较好,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是课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刘老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正确的学生观。我想提出几个问题:(1)在探究的过程中,时间如何把握?(2)在探究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怎样照顾? 吴娟芬:围绕“刘老师在本堂课中如何点拨”这一方面谈谈感受. 王国良:这个课题是老课题,以前我们只注重结果,但是现在刘老师上的这堂课体现了两重性,就是结果和过程都重要。他创设的情景比较的好。但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刘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到了“比例”这一知识,学生对此是否理解呢?我想可能会误导学生的. 张进云:对,我认为刘老师在这里不用那样去解释. 刘玉峰:我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除了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也能解决? 主持人:下面我们用掌声欢迎专家们提出宝贵的建议. 专家1:(1)刘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氛围比较好,前半堂课流露出数学文化的渗透,他用学生儿时玩过的跷跷板引入,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数学流程设计的比较科学﹑合理;(3)构思环节巧妙,提供的素材通俗易懂;(4)执教者真实地处理课堂教学;(5)深层交流. 这位专家对刚才狄老师提出的问题表示有同感. 主持人:请远方的专家再来谈谈感受. 专家2: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测量瓶底的直径,我认为可以去测量边的长度,这样比量角要方便些.关于测量湖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好方案,到外界去进行具体操作. 专家3:我想提个建议: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要设置更多的台阶,比如在测量直径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塑料管,可以是长短不一的,这样学生会很快想出解决的办法. 最后主持人进行简单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