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榆树”课的评价
发布时间:2007-11-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榆树”课的评价

因为这堂课本身就是拓展性阅读教学,既然是拓展,就必须有一个基点,有一个依托。吴老师所选的文章是一篇小说,他以学生刚刚学过的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为依托,通过归纳这两篇小说对旧中国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展现很自然地引到旧中国底层劳动者身上,使学生由课本转向课外:在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尚且如此悲惨,那么普通的劳动者呢?吴老师这样导入,不仅又一次强调了小说对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又很巧妙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引到今天的主题。所以,我认为很自然,很精彩。

评教学设计环节:

  吴老师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拓展延伸、语文活动和课后加油站这样几个环节,我觉得这样安排是很合理的。“整体感知”是阅读一篇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再此基础上去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侉奶奶的人物形象,再由探讨小说为何以“榆树”为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小说的主题,即由“榆树”贯穿全文,意蕴深厚地向读者展示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卑微和贫苦。这样一层层有梯度地深入,环环相扣,我觉得就已经属于拓展式教学了。接下来,吴老师又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且具有我们本土特色的高晓生小说《陈奂生上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阅读。这种由此及彼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他们的阅读视角,还能让他们由此学会一种赏析此类作品的一般方法。所以我觉得这一环节设计得相当好。“语文活动”这一块,我觉得是课前的一种拓展性活动,学生通过亲自的走访,亲耳听听那个时代底层劳动人民的诉说,更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深入了解,而不再流于思维模式,真正唤起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我觉得这样做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将语文课堂扩大到生活中去,至少可以培养他们这种意识,不再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拓展的空间就更大。老师能事半功倍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更加轻松地学好语文。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后加油站”,吴老师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以“侉奶奶,我想对你说……” 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上得到的比较零碎的各方面的感悟进行整合,有条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我认为这种思维的梳理也是深层次的拓展。学生通过回忆、再思考、组织文字这一系列过程会有进一步的收获,这更是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拓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