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榆树》的评价
发布时间:2007-11-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榆树》的评价

        在拓展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是前提,教师在认真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明确重点、确定目标、锁定方向,往往能起到先决性,导向性的作用。这堂课通过精心的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合理,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吴老师进行《榆树》的教学就是继学生学习了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后的拓展性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了解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之后,进一步了解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从而对整个旧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榆树》一文的侉奶奶就属于以上这种人。那么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第一步就应该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来了解、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思想感情,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下面的教学。所以我认为吴老师的第一个目标:通过研读全文,感受并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设计得很合理。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通过拓展、比较,了解旧中国地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坎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其实《榆树》的就是拓展性阅读的教学,那么,目标中安排的拓展、比较是拓展中的拓展、比较。通过这一拓展、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到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生存的艰辛。这样,学生通过《孔乙己》、《范进中举》的学习,了解到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生存状态,通过《榆树》的学习,又了解了另一个侧面:底层劳动者生活的不易。另外,对比阅读中的陈奂生与《榆树》中的侉奶奶是同一类人,但经历与生活情况却不同。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不一样。通过这样拓展再拓展、再对比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旧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使他们明白:社会制度是改变生存状态、政治地位的根本原因。并且能够使学生明白: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祖辈辈辛勤地劳动、艰难地生活,艰苦地奋斗,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也就加深学生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两个目标之间有梯度,可以说第一个目标是第二个目标的基础。只有在对侉奶奶这一人物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下面的拓展、对比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吴老师把研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作为重点,我认为也是很合理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