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张校长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找规律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化解教学难点。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老师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规律之美。 我特别欣赏的是张校长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体现在两个方面:(1)抽象和概括。“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2)迁移和类推。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3个图形为一组依次排列,推出第17个图形是什么;进而按照规律推出第19个、24个图形各是什么”后,进一步引导推想:“2个花盆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3个彩灯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由具体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