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大声朗读的秘诀
发布时间:2009-0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顾晓兰

             大声朗读的秘诀

大声朗读虽然比较简单,只需教师有一本书即可,但在朗读给孩子们听时还是有技巧的,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大家作一些介绍:

1、内容的筛选

平时,我们给孩子朗读的大都是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文学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比电视、电影及其他艺术形式更重要——因为文学最能让人贴近心灵深处。如果把文学划分为小说和非小说这两种形式的话,那么小说最能贴近心灵,从而向孩子展现人生的意义,所以我们给孩子们朗读的大都是一些儿童小说。

在选择儿童小说时,一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来进行选择(可以参照“亲近母语”各年级的推荐书目)。当然不管是选择什么书,作为朗读人的你必须先把书阅读完,然后确定朗读的材料,千万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故事读给孩子听,因为你的不喜欢一定会表现在朗读中,这样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相对于一本书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朗读的,比如大段大段的环境及心理描写,会让孩子听得不耐烦;人物之间大段大段的对话,由于没有视觉的加入,学生有可能会因为弄不清话是谁说的而失去耐心。我个人认为,情节性比较强的内容和与孩子的生活关系较为紧密的故事比较适合他们的胃口,因为这些内容本身能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寻找到故事内容与生活的关联性,因而往往会引发孩子的思考。例如《海底两万里》一书,很多孩子就不感兴趣,因为故事内容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书中牵扯了比较多的专业知识,超出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另外,阅读本身也是有性别差异的,因此,内容的选择还应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喜好,而不能只照顾少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

2、话题的切入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如何让孩子尽快进入聆听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选择好话题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首先,我们可以从书的封面入手,与孩子讨论封面的插图与相关的文字信息,引导孩子捕捉其中可能引发阅读期待的画面与文字,让我们的朗读在学生寻求解疑、释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开始。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找到与文本的切合点,以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话题切入。比如说,我在执教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的作品《我们的公虎队》时,借对书中人物“戴小桥”名字由来的介绍,与孩子们进行了如下交流:你叫什么名字,是谁起的?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你对自己的名字满意吗?几句简单的闲聊,既轻松了交流的氛围,又使这样的交流紧扣作品的内容,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聆听的状态。

另外,所选择朗读的片断与片断之间,话题的连接也很重要,它就像一条线把一串串零散的珠子串连起来,让故事完整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使孩子们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3、悬念的预设

进行大声朗读的重要一点就是在悬念处打住,让学生猜猜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由此引发孩子持续阅读的欲望。究竟在什么地方设置悬念呢?这也是有讲究的。

1)悬疑难解点。一般来说,孩子们不知道故事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于是他们的头脑中会产生很多的问号,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猜测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最终让他们带着无数个猜测继续听老师读故事。比如在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E·B·怀特的作品《吹小号的天鹅》中,一只名叫路易斯的雄天鹅的脖子上挂着小号、钱袋、“救生奖章”、石板和石笔,整个朗读就可以它身上的道具入手,来将悬疑一一破解。

2)矛盾冲突点。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阅读小说,是因为小说中有矛盾冲突。老师就应抓住这样的矛盾冲突点,让孩子在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由此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例如,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作品《男生贾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贾里看到老师到家中来做客时把教案放在了爸爸的书房里,于是他心生一计……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贾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又会怎么做呢?这样做了后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3)价值取向的不同点。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态度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时可能会在价值取向上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在孩子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打住,引发他们的多元思考。例如在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作品《马戏团的动物明星》中有一只长得酷似狼的黑狗,名叫大灰。由于长相的丑陋,马戏团里的很多人包括不少小动物都很讨厌它,甚至连它的主人——驯兽员川妮都有点嫌弃它。一次,他们在外出表演的归途中,遇到了两只饥肠辘辘的云豹。眼看着川妮就要落入云豹之口……悬念就在此处产生:大灰会不会救川妮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期待着作品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4、朗读的技巧

在朗读时,为了增强现场效果,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运用体态语,有时还需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对话的声音。另外,朗读的速度不宜过快,有时可根据故事情节来调整节奏,在悬念处压低声音,可以使孩子全神贯注。有时,也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配以适当的音乐,以形成推波助澜之势。

5、有效的讨论

只有在朗读的同时适时地围绕文本进行讨论,才是有效的阅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分享不同的观点,提升对文本的解读。可是,讨论安排在什么时候进行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也值得研究。实践证明:在朗读故事的过程中,师生间很少对话,但说故事之前先有一些讨论,而在说完故事之后,则有大量的讨论,如果有些讨论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很巧妙的对接,效果则最好。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朗读过程中的讨论要适度,关键是在读后的交流。

6、时间的安排

大声朗读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孩子领悟人生的意义。如果你决定给孩子们进行大声朗读了,那最好每天安排一次大声读的固定时间。如果时间实在是无法固定的话,那你每天可以作有机的调整。也许你觉得每天抽出这样的时间感觉有些困难,其实我们可以将时间化整为零,不知你注意没有,孩子们每天早晨都在朗读那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课文,很多孩子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长期下去反而淡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若适时进行大声朗读,孩子们肯定会十分开心,美好的一天也就从此刻开始了。当然,还有很多时间也是可以利用的。如果时间实在不允许,你可千万别让孩子等上三、四天,这样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会随之弱化。

7、氛围的创设

进行大声朗读,氛围的创设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课桌椅的摆放应最好让孩子们能彼此看到对方的目光,这样做使交流更为直接、顺畅;可以让孩子们自由选择适宜的姿势,让他们的身体得到完全的放松;教师无论是站还是坐,一定要让自己的头高于孩子,这样就可以关照到每一个孩子,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来接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朗读。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能让孩子获得心灵的自由。为此,教师应杜绝用权威的口吻与学生交谈,而只是以一名读者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感。

大声朗读是推广儿童阅读的好形式。特别是在一些书源匮乏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小学,只需老师拥有一本书,定期安排时间给学生朗读书中的精彩内容,适时组织讨论,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量也是可观的。就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将一本本好书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们在聆听中一步步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