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的学问
我与《学与问》这篇文章似乎很有缘,当初参加常州市学科带头人的时候,考核的正是这堂课;前几天,参加常州市小语会又听到了这堂课。今天,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了这一课。
结束之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有收获:
1. 关注新旧知联系。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之前已经学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和学生一起回忆说理文的特点,这对学习新课,学习此类文体提供了方向。
2. 故事辨析明道理。
本文主要通过哥白尼、沈括两个人物的事例说明“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
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两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感受他们的博学多才、辉煌成就,再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个读更能表达学生的情感,读过之后,还让学生用他们的故事辩一辩: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对不对?以此明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道理。
3.尊重学生显生态。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要求进行:这篇课文作者提出的是什么观点?请在文中划出来。他通过哪几个事例加以证明的?交流时,第一位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了一遍,我立即引导: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但真正与观点有关的是哪几句?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是后两句。“还有那里也摆出了观点?”我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结果第二位学生朗读了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肯定道:“这是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第四自然段作者举了谁的事例?”“沈括的”。学生都知道。那课文中还举了谁的事例?学生找到:“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由此了解这是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我引导学生看黑板,按照说理文的结构,作者还会在什么地方提出观点?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在课文结尾处,找到也不难。课堂上,顺应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教学设计,这是建设生态课堂的原则之一。
3. 拓展对比悟典型。
当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再说说还知道哪些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于是学生谈到了爱因斯坦、爱迪生、孔子的故事,那为什么书上单单写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因为时间紧,没有来得及交流,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明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会一起来了解,这两个事例都是讲他们小时候就勤学好问,因此走上成功之路。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选择事例的精心和恰当。
以上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地方,如果改进一下,效果更好:
其一、在引导学生辨析“学与问”的关系时,虽然提醒要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但是学生没能抓住课题中的“与”、抓住“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中的“是……也是……”以及“既要学又要问”中的“既……又……”来说根据,此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让学生听出端倪来。当然,虽然学与问是并列的,可是为什么把学放在前面,自然也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在里面,我们平常总是说“学问学问”。
其二、在谈到要善于请教的时候,我可以学一学蒋岳庆老师的做法:在情境表演中明白请教要懂得礼貌,请教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请教不限对象。按教学设计,这里我还要和学生交流拓展阅读上关于《问的学问》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问的学问:先问自己,再问别人;问有中心。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达成目标。
工作中,课堂的学问、教学的学问,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当不断钻研、学习,既学又问,才能真正掌握教学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