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游戏快乐多》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沈小云

《游戏快乐多》教学反思  

“规则”这个话题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很重要,“规则意识”则应该从小形成,是规则灌输?是潜移默化地无为而治?还是寓教于乐地主动培养?各有说辞。小学品德课程二年级《游戏快乐多》,在遵循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以“怎样玩得愉快”带领二年级的孩子探讨了“规则”这个话题,为我们打开了“规则意识”培养的视野。  

一、没有规则会怎样?——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教师非常巧妙地让大家加入没有任何规则的游戏——“羊羊运球”,结果引起众多小朋友的不满意,小朋友们有的说:“我们输了是因为人数不相等,这样不公平。”有的说:“传球的方法不一致,有的从头顶传,有的侧身传”……在问题一个个呈现之后,老师出示了“游戏规则”,在次让同学们玩游戏,这次玩就比刚才有序了许多,并且胜败心服口服,在老师的引导下,此时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是智慧的。  

二、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体现规则的主体性。  

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毫无疑问,应该是参与者,也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才是游戏主体,规则的可行性、科学性,需要由游戏的主体来裁定。黄老师正是尊重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所以才在第二个游戏——“夹弹珠”中让孩子们自己定规则。  

在小组充分讨论下,大家都明确了游戏的工具、时长;预设了出现失误后的办法以及犯规行为。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所以在比赛时,孩子们表现既有序,又开心。基于此,孩子有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如班规的制定,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写几条“仍然认为我们班同学应该做什么?”(鼓励性规则),“你认为我们班的同学不应该做什么?”(禁止性规则),经过讨论、筛选、归纳确立到最后的执行。这样,以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对学校的课间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那当然,作为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制定出比较规范完整的规则来,但问题是至少这是一种可执行的规则,是被执行者本身认可的规则,即使是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也可能通过实践以后再让学生去补充、修正,这个过程又是一次教育的升华与提高,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规则。  

三、小小的“我”还要遵守哪些规则?——了解规则的普遍性  

在二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有规则真好”,“有规则地玩游戏真愉快!”的基础上,适切地拓展“规则”意义外延,让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要遵守规则。孩子们提到了电影院、马路上、家里面等等场所要遵守的规则。然而在学校有些规则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规则的形成和制定,但有些规则不可能由学生直接参与制定,如《交通规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规范等等。对此,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了解规则,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让学生认识到游戏中守规则会更快乐,生活中守规则会更温馨。  

了解了规则,明白了规则,并一定就意味着有了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意识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一方面,学习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具有规则知识的人并一定就遵守规则,而可能相反,越能违反规则的人可能就是非常了解规则的人。比如,罪犯中的惯犯,大部分是特别熟悉法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或者付出代价的。  

 也许二年级品德课《游戏快乐多》的目标的落脚点更多的是在游戏上,而非规则,借此延伸出了中小学尤其重视的规则教育,抓住每一个教育资源、每一次教育机会,渗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而道德素养的培养就必须从遵守规则开始培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