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密联系教学和生活
课外实验既要辅助教学过程,达成三维目标,又要体现学科的特点--生活化。因此课外实验主题的选择既要求和教学内容吻合,又要和生活紧密联系。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疑惑,用生活中的现象理解科学知识,这是开展课外实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达成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认真分析教材,热爱观察生活,找到科学学科和生活的联系点,有机的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其实很多教师能够认识到缺少实验与活动的科学是有缺陷的,愿意做一些尝试来弥补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不足。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挖掘出适合学生操作的课外实验是十分容易的。
2.实验材料廉价简单
课外实验的一大特色就是实验材料来源广泛,创新点多,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的思维,但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是材料要大众,不能选用一些不常见、不易得的材料,课外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材料要求过高,会加重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和不配合。二是材料制作要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最好是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的材料,如果需要进行修改加工,工序一定要简单易行,毕竟家长和学生不是专业人员。三是材料要廉价,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要考虑整体性,不要因为经济因素把学生拒绝于科学探究的大门之外。
3.实验过程安全有效
课外实验弥补了课内实验时间的局限性和空间的局限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课外实验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课外实验在家中进行,一般是独立或由家长辅助完成,但因学生和家长未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要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要关注这个问题。其次,课外实验多是开放式的设计,实验比较有新意但不够成熟,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很可能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情况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指出不足,树立信心。
4.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这是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家长认为课外实验是在浪费时间,这个时间用来做实验还不如用来练习题目,最后中考还是看分数。所以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使家长认识到课外实验对课内知识的指导性和辅助性意义,这不仅对成绩有好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有帮助。开展课外实验也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很多学生应付了事。这些学生认为这是实验操作性的作业,有没有完成教师不知道,随便抄袭一个别人的结果就可以了。为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科学严谨实验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