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读后感--蔡成莹
发布时间:2024-12-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蔡成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读后感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蔡成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内驱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体验式”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延展,更是学生个体能力、品格与情感的养成之路。它给予了学生“真实做事”的机会,强调自主探究,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可以闪光
    书中反复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统一的知识和任务,个体特点容易被忽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主题活动、任务驱动和开放性探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潜能和价值。
    例如,书中提到“手工创意设计”活动,有些学生擅长绘图设计,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还有的学生善于表达和分享。活动中,教师鼓励不同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分工协作,最终形成了富有创意的作品展示。这种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激发了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启示:教育应当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成长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开放的任务和多元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个体成长与发展。
二、以真实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在于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学习的意义,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书指出,体验式学习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责任感与社会意识。
    例如,在“关注校园食品安全”项目中,学生亲自调查学校食堂和商店的食品状况,查找相关资料,提出改进建议。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食品安全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知生活、理解社会,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责任意识。

    启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在真实体验中塑造品格、培养情感。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情感认同与社会责任。
三、内驱力培养: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本书中一个关键观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即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发展动力。相比于外部的分数驱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成就感、自我认同和问题解决的体验,才是促使他们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1. 兴趣引导:活动主题与任务要贴近学生的兴趣与生活,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2. 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自主选择活动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主性与责任感。
3. 过程反思: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持续改进。
     例如,在“我的小菜园”项目中,学生自主选择种植的植物,制定种植计划,记录生长过程,最后分享收获。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体验与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与持续发展能力。
四、教师角色:培养“适应未来的学生”
    书中强调,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信息化、复杂化的未来社会,学生仅仅掌握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培养这些能力的平台,而教师的角色是:
1. 任务设计者: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的活动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学会方法,陪伴他们克服困难,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3. 反思促进者:鼓励学生反思过程中的成长与不足,帮助他们持续进步。

     例如,书中的“社区环保倡议书”活动,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查找资料、开展调研、讨论问题,并最终完成环保倡议书的撰写和发布。这种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启示: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