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12-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丽婕

在阅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后,我对小学教育的“实践性”有了新的理解。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实践者,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担当,真正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结。
一、让课堂走向“真实问题”
  书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基于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开展,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而不是浮于表面或脱离实际。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意义,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行动力。
  例如,在“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项目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校园安全的小调查员。他们走访学校,发现楼道拥挤、消防通道被占用等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方案,设计安全宣传方案。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在行动中理解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启示:课程的设计要敢于“走出课本”,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一种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会提问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节约用水”项目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节水的重要性,而是提出问题:“我们家里和学校是否存在浪费水的现象?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逐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改进方案。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答案,更培养了主动提问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启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单纯给出答案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敢于提问,并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的思路与方案。
三、过程与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亲身实践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这种注重过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
  1. 实践探索:从行动中发现规律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理解知识的运用价值。例如,“种植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种植不同条件下的植物,观察并记录生长情况,最终总结出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 合作与协同:学会分工与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学会与他人沟通、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例如,“社区环境调查”项目中,学生分组负责不同区域,最后整合信息并得出结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启示:问题解决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通过合作与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思维整合的能力,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四、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运用
  本书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
  例如,在“设计家庭节能方案”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进行能源数据统计,借助科学了解能源消耗的原理,通过语文撰写报告和宣传方案,结合美术设计海报宣传。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关联性和应用价值。
  启示:知识不应是孤立的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迁移,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五、评价方式:关注思维过程与成长
  书中提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应仅关注活动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个人成长。这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表现与能力发展。
1. 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的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思维导图、反思日志等,完整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
2. 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同时通过互评学习他人的优点,培养评价能力。
3. 教师反馈:教师给予个性化反馈,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与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启示:评价不应是终结,而是成长的激励。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发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持续改进的动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