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读后感 ——探寻学生成长的真实课堂
发布时间:2024-12-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丁莉

阅读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我深刻感受到,这门课程并非简单地组织活动,而是一种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和成长需求的教育改革探索。书中不仅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还从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让我意识到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是学生成长的真正舞台。
一、回归生活,打造真实的学习场景

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不同于传统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这门课程强调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能力发展。

例如,书中提到“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区垃圾现状、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分类宣传板,甚至深入社区开展宣传。这种活动不仅让学生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贴近生活、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亲身经历中学会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与支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本书反复强调: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支持并及时引导。比如在“种植小课堂”主题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如何种植,而是提出问题:“植物需要什么才能生长?我们如何记录植物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甚至发现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小组讨论与总结。

这种引导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探究,还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作为支持者,也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培养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

书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不仅是知识获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1. 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水资源调查”活动,学生通过实际走访,了解水资源浪费现象,并提出节水建议,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与沟通能力:活动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创新与探究精神:在“手工创意设计”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让他们在真实任务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挑战的意义,为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元化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与传统课程评价以分数为主不同,本书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既关注活动结果,也注重过程表现和个体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更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也更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 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活动计划、探究过程、作品展示等资料进行收集,展示他们的成长与努力。
2. 自我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认识到优势与不足,培养自我认知与改进的意识。
3. 多方评价:综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形成全面的反馈体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合作与创新。

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的机会,避免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路径上获得发展。
五、我的思考与实践

读完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教师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活动资源有限、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未来,我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2. 转变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实践、去反思,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 多渠道整合资源:利用家庭、社区、自然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机会。
4. 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袋、反思日志等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