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12-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梦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读后感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朱梦玲

阅读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我对当前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实施路径与评价机制,让我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实现成长与进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生活化与综合性
    本书反复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它是一种面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程,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跳出“知识灌输”的模式,将教育还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例如,书中提到的“身边的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观察环境现状,提出改进建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更让他们体验到自身与社会的联结,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这种课程设计,真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教育的育人本质。
    启示:教育的目标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而要关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成长与能力提升,让教育与生活深度融合。
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课程设计方面,本书强调主题的真实性、问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主开展活动,主动探究与创造。
1. 问题驱动,贴近生活
    课程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例如,围绕“校园垃圾分类”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产生了哪些垃圾?怎样做好垃圾分类?”通过提出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
2. 任务驱动,注重过程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合作的快乐。例如,在“种植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种植植物,还要记录观察结果、分析生长条件,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 多学科融合,拓宽学习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如在“我眼中的四季”主题活动中,结合语文(写观察日记)、科学(观察自然现象)、美术(绘制四季画面)等学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能力。
    启示:一个高质量的课程设计,要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注重过程体验,帮助他们形成综合能力与素养。
三、课程实施: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引导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本书强调,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 提供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探究”,但不能包办代替。例如,教师在“制作生态瓶”活动中,先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动手实践,并反思成果。

2. 开放活动过程,鼓励合作与创新

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分工、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
3. 过程指导与评价反馈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与激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善成果,提升活动质量。

启示:教师的作用在于“放手而不放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提供方法引导与支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多元评价:关注过程与个性发展

本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过程性与多元化,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个体差异,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1. 成长记录袋评价:收集学生的活动计划、观察记录、作品成果等,全面展现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成长轨迹。
2. 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发现不足,同时学习欣赏他人的长处。
3. 教师与家长评价:结合多方评价,客观反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明确改进方向。

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真正体现了全面评价与激励的功能,避免了单一分数评价带来的弊端。

启示:科学的评价应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帮助他们在实践与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五、我的反思与实践路径

阅读本书后,我深刻反思自己以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做法,发现存在两大问题:
1. 课程设计过于简单,没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缺乏探究价值。
2. 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评价方法也过于单一。

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实践:
1. 基于生活实际,设计真实、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实践、分享成果。
3. 完善评价机制,采用成长记录袋、反思日志等多元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个性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