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暑气渐退。2024年9月4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郑陆分校的一年级语文老师,齐聚录课室,共同参与了一场以“幼小衔接”为主题,围绕《幼小衔接66天》的围谈式研讨活动。
在趣味融入方面,高敏洁老师提到,单纯的口令重复容易让孩子产生倦怠,因此她会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口令与小游戏结合。比如在训练“安静倾听”时,会先喊出口令“小嘴巴,闭闭紧;小眼睛,看前方”,再开展小游戏,让孩子在趣味体验中强化倾听意识。
张倩老师对口令训练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方法,她将口令分为“基础指令类”“习惯养成类”“课堂互动类”三类:基础指令类如“123,坐坐好”“小耳朵,仔细听”,用于快速集中孩子注意力;习惯养成类如“左手扶书,右手指字”,精准对应课前准备、读写姿势等核心习惯;课堂互动类如老师说“朗读”,学生说“响亮”,通过师生呼应激发课堂参与感,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听到口令就行动,课堂效率明显提升。
研讨中,朱丽婕老师聚焦“工作细化”,分享了通过精准口令培养一年级新生课桌整理习惯的实践经验。她提出,新生刚入学时桌面常杂乱无章,需将整理要求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口令:“大书放左边,小本放右边,笔袋摆中间”,让孩子明确物品摆放标准。目前,多数孩子已能按口令自主整理课桌,不仅提升了自理能力,也让课堂环境更有序。
史可雅老师围绕“培养一年级新生排路队习惯”分享实践经验。 日常中,她通过“教室门口练对齐、走廊练慢走”的分步训练,配合“路队小队长”提醒、“整齐小标兵”贴纸奖励,帮助孩子强化习惯。如今,新生路队已能做到“快静齐”,既提升了安全意识,也培养了集体秩序感。
宝藏教师沈小云老师围绕“关爱孩子情绪+贴纸激励”展开经验传递。她提到,新生刚入学易因陌生环境产生焦虑,日常会多蹲下身倾听孩子想法, 同时,她用“小红花贴纸”做正向激励:孩子主动打招呼、认真听讲或帮助同学时,及时贴上贴纸并具体表扬。“贴纸虽小,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沈老师说,如今班里孩子不仅情绪更稳定,还常主动争取贴纸,积极行为越来越多。
经验丰富的刘华老师着重强调,幼小衔接中“关注孩子、放平心态”是关键。她提到,新生刚入学,在课堂节奏、自理能力上难免有差距,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握笔慢,有的孩子记不住口令,这时候更需要多观察、少催促,看到孩子尝试整理书包却没做好,会笑着说“慢慢来,我们再试一次”。“放平心态不是放松要求,而是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刘华老师说,如今班里孩子不仅没了入学初的局促,还敢主动分享想法,衔接效果远超预期。
蔡红副校长强调在孩子习惯培养上需“精准发力、落到细节”。她指出要将习惯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比如课堂坐姿,需明确“腰背挺直、双脚平放”的标准;整理书包,要细化,“课本按大小排序、文具归位笔袋”的步骤。“把每个习惯要求拆细、教透,孩子才能真正学懂、做到。”
蔡红副校长的细化要求,不仅让习惯培养的路径更清晰,更为后续幼小衔接工作明确了发力方向,为扎实推进衔接任务、帮助新生稳步养成好习惯提供了有力指导。
研讨尾声,许晓曙校长作总结引领,她结合《幼小衔接66天》一书,重点解读了书中一年级语文13项关键能力培养体系,为后续工作带来清晰启发。许校长指出,这13项能力,既是新生语文素养的根基,也是66天衔接工作的重点抓手。她强调,全体语文教师要将这些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以“循序渐进、趣味引导”为原则,让孩子在课堂互动、读写实践中逐步提升能力,切实帮助新生打好语文基础,平稳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期。
本次一年级“幼小衔接”研讨活动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研讨干货满满,不仅解决了衔接教学中的实际困惑,更凝聚了团队共识,为接下来新生平稳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筑牢了基础。
(郑陆实验小学供稿 撰稿、摄影:张倩)